花旗求援 最少500億美元 (資料來源:http://udn.com)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紐約二十三日電】 2008.11.24 02:24 am

知情人士透露,由於股價狂跌引發生存疑慮,擁有2兆美元資產的花旗集團(Citigroup)已向美國政府求援,希望在24日股市開盤前獲得政府援助。

此外,花旗內部也已召開董事會,討論內容包括執行長潘偉迪(Vikram Pandit)的去留,以及可能的資產處分,甚至緊急出售整個集團。但消息人士說,如果沒有美國政府援助,這些方案可能都無法平息投資人的憂慮。

Egan-Jones評等公司分析師艾根說,花旗需要財力雄厚、有意願在未來幾日內提供援助的金主,目前只有美國政府有這樣的能力。他表示,花旗可能需要至少約500億美元資金。

消息人士向路透表示,花旗已在近日與美國財政部以及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官員接洽,希望獲得政府背書擔保,或者財政部的新一筆金援。花旗已打電話給美國財政部長寶森,以及將出任歐巴馬政府財長的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

另據英國周日電訊報報導,豐集團(HSBC)有意收購花旗的亞洲與拉丁美洲資產。據該報導,豐對花旗的巴西、阿根廷與墨西哥業務尤其感興趣。分析師估計,花旗的墨西哥銀行Banamex可能值150億美元。

儘管美國股市21日收盤大漲逾6%,花旗股價卻重挫20%至每股3.77美元,一周來跌掉60%,11月迄今蒸發72%。花旗股價急速重挫的狀況類似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等先前倒台的金融機構,RBC資本市場公司分析師加賽迪說:「投資人今年看過類似的狀況,結局也都不好看。」

但花旗目前還沒有存款外逃、同行停止交易的情況,信用市場也顯示,投資人認為花旗應能籌到新資度過難關。

花旗集團市值已萎縮到205億美元,不僅低於稍早從美國政府獲得的250億美元新資本,也遠低於該公司自次貸風暴以來籌募的750億美元新資本。花旗市值在2006年底的顛峰期曾達2,700億美元。

花旗現在的市值僅有摩根大通的四分之一,與高盛公司相當。華爾街曾傳言高盛是可能併購花旗的買主,但消息人士說高盛沒有興趣。

【2008/11/24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花旗人謀不臧 風險失控墜深淵 (資料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
2008-11-24 中國時報 【閻紀宇/紐約時報特稿】

「花旗集團」(Citigroup)陷風雨飄搖困境,連續四季出現數十億美元鉅額虧損,今年以來股價慘跌八五%,光上星期就失血六○%,創下三.七七美元的十五年來新低;市值萎縮到二○五億美元,不到兩年前的十三分之一。分析師甚至悲觀預測,花旗的現金流量只能應付未來兩到三個月。

這個昔年美國實力最雄厚、名號最響亮的銀行集團,為何會落到考慮分割出售、全盤易主、政府紓困的地步?人謀不臧與制度失靈顯然是最主要因素。花旗領導階層長期誤判市場情勢、盲目追求獲利、輕忽風險管理,終於在去年爆發的次級房貸狂潮中滅頂。縱觀花旗盛極而衰的過程,有兩個人最是難辭其咎:前任董事長魯賓與前任執行長普林斯。

魯賓、普林斯難辭其咎

二○○七年九月,次級房貸風暴愈演愈烈,普林斯召集高級主管開會,首度得知集團與不動產抵押貸款相關的資產多達四三○億美元。負責這塊業務的馬赫拉斯幾個月以來一直信誓旦旦,聲稱風險微乎其微。這回花旗高層總算察覺苗頭不對,指派一個風險管理團隊深入檢討問題,只可惜為時已晚,花旗在二○○七年第四季虧損九十八億三千萬美元。

照理說像花旗這等規模的銀行,應該不至於讓單一高層主管隻手遮天,風險經理人(risk manager)應該會嚴格監督,防範膽大妄為的投資或借貸行為。然而花旗內部人士指出,集團的風險管理機制並未真正落實,而且許多風險經理人與交易部門主管交情匪淺,往往怠忽監督職守。花旗風險部門前任主管布許奈爾與馬赫拉斯正是多年好友。

追根究柢,花旗領導階層鼓勵追逐高額獲利的策略,與風險管理機制的成效不彰有密切關係。普林斯從二○○三年上任以來,就在董事會主席魯賓的指導之下擬定集團的新策略,不再像前任執行長威爾那樣以大舉併購來擴張規模,轉而追求固定收益(fixed-income)業務的高度成長,提高集團承受的風險,相信內部的監督機制可以提供必要的制衡。

緊抓CDO 甜頭變毒藥

普林斯與魯賓特別青睞近年來大紅大紫的「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它也是馬赫拉斯部門最重要的交易標的。CDO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將各種債務工具(例如公司債、不動產抵押貸款擔保債券)重新包裝後出售給投資者。花旗高層對美國不動產市場全面看好,與這個市場息息相關的CDO也成為穩賺不賠的金雞母。

從二○○三年到二○○五年,花旗的CDO發行規模從六十二億八千萬美元爆增至逾兩百億美元,儼然是CDO市場的霸主。發行CDO的手續費比率在○.四%到二.五%之間,因此花旗一年就可以賺進數億美元的手續費。CDO交易員的分紅則是其他同仁的兩到三倍;馬赫拉斯最風光時一年入帳三千萬美元,不知羨煞多少同業。

次貸重創後 仍不以為意

然而花旗在全力衝刺CDO的同時,風險控管機制並未與時俱進。原因除了集團內部的積弊陋習之外,還有CDO本身的內容五花八門,風險特別難以評估,連發行銀行都得倚賴外界信評機構的評等,其結果往往是嚴重低估。更糟糕的是,花旗的風險評估模式完全不考慮房地產市場全面轉壞的可能性,等到市場泡沫化危機浮現,次貸違約比例一飛沖天,花旗的噩夢也就此開始。

二○○七年七月,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遭到次貸風暴重創,花旗主管仍然不以為意,深信自家的相關資產品質優良,違約風險極低。過了不久,部分CDO商品價格大幅滑落,信貸市場風聲鶴唳,但馬赫拉斯還是向同仁拍胸脯保證,根本無需擔心虧損。

不良資產未清完 前景難卜

然而當年十月之後,CDO價格急跌重挫,信評機構紛紛落井下石,調降評等,花旗鉅額的CDO部位變成可怕的負擔。十一月初,花旗面臨資產必須減計八十億美元至一一○億美元的空前窘境,馬赫拉斯與布許奈爾先後丟官。十一月四日,普林斯黯然下台,由印度裔的潘迪特收拾殘局。潘迪特上任之後亡羊補牢,全面強化風險管理機制,但是不良資產尚未全面出清,花旗的前景仍然籠罩陰霾。


短評
也真夠衰了,主要往來的保險公司及銀行一一中箭落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vo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