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去產能”到底該由誰來買單?

2016年03月11日 14:17 PM  英國《金融時報》 韓碧如 北京報道

有人用一句俗語來解釋中國政府不透明的內部運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此次中國全國人大年度會議就暴露出這種現象。中央政府計劃要解決工業產能過剩,卻因誰來買單的問題而遭到一致抱怨。

過去兩周,北京方面已承認解決這個問題將引發失業。據部分人估計,失業人數將達600萬北京方面提出中央政府應成立1000億元人民幣(合150億美元)專項獎補資金,用於職工的再培訓,但規定地方政府及企業必須承擔部分費用。作為回報,銀行預計會提供新的貸款。

中國財政部在年度報告中表示:“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省級政府對本地區化解過剩產能負總責。”

這種成本分攤方案的問題在於,在那些依賴煤炭、石油或鋼鐵行業的地區,隨著本地龍頭企業相繼破產,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將受到沖擊。地方代表們雖貌似支持中國總理李克強的計劃,但一直在利用全國人大會議暗示中央政府應擔起更多責任。

黑龍江省省長陸昊就是其中一員。毗鄰西伯利亞的黑龍江省是個資源依賴型省份。過去兩年,該省頻發抗議活動,抗議者有被欠薪的教師,還有國企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憤怒的退休員工。去年10月,擁有24.8萬名員工的國企龍煤(Longmay)宣佈將被迫裁員10萬人

陸昊在全國人大黑龍江省代表團會議期間指出,龍煤一年的工資總額相當於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的三分之一。他表示,油價下降導致本級財政減收100億元人民幣,同時中央政府規定的最低糧食價格,導致該省1165億元人民幣的預算收入減收120億元人民幣。

其他依賴煤炭的省份更加直言不諱。陝西省工作報告口頭上支持李克強對於清理實際已經破產的“僵屍企業”的想法,而其解決方案卻是“爭取中央專項獎補資金”。

財政改革本應增加地方政府稅收份額,但關閉負債纍纍的生產線、正式承認被欠薪數月的工人為失業的計劃,將加大地方財政的壓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的張傑表示,部分地方政府收入基礎不斷縮小,可能沒有資金實施去產能計劃。他表示:“針對這些特定地區的去產能工作中可能面臨的巨大地方利益阻力以及現實存在的經濟發展挑戰,有必要由中央政府直接出台……專項基金。”

同時,國企游說力量較弱的地區則不願為國有企業紓困。

湖南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謝超英表示:“沒有必要再拿大量的資金把人家的設備拆掉,又補錢給他……政府的責任是對於在去產能過程中出現的待崗工人,怎麽有效地服務,能夠轉行的進行培訓,失業的有失業保險,再不行還有最低保障。”

Luna Lin補充報道

譯者/何黎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65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vo168 的頭像
    tivo168

    tivo168_的投資理財_Excel_應用教學

    tivo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